一月選書|《造房子》,便是造人
如果說,造房子,就是造一個小世界,那麼我以為,這張畫邊界內的全部東西,就是園林這種建築學的全部內容,而不是像西人的觀點那樣,造了房子,再配以所謂景觀。換句話說,建造一個世界,首先取決於人對這個世界的態度。
在《造房子》書中,王澍首先談的是園林。在介紹自己時,他認為自己在身為建築師之前,首先是個文人。建築師蓋房子天經地義,但先是文人的他,看的是人的活動性與心之所向,建築也就是他身為文人實現自己的方法,之一。
大家想像中的建築師是拿著筆在畫設計圖,但王澍眼中的建築,是「興造」,而不是設計,是手作和時間疊加而成。與妻子陸文宇一起成立的「業餘建築工作室」,由 2000 年起經數年習得並試驗而成「瓦爿牆」。這種寧波地區民間傳統工藝技術,在他著名的建築作品——寧波博物館和象山院區,都用上了。這一將近滅絕的古老工藝,使用了最多達八十幾種舊磚瓦的混合砌築牆體,但在 2008 年寧波博物館開館時,面對「在一個現代化的新城區,堅持表現寧波最落後的事物」的指責,王澍卻反駁道:「博物館首先收藏的就是時間」。
王澍於 2012 年得了普立茲建築獎,也是第一個獲此獎的中國建築師。但他並非從眾競逐,行的方向總與旁人背道而馳。從小出名的叛逆反骨,在大學時以〈死屋手記〉批判建築界的現狀,得罪老師前輩們也在所不惜,出社會後不喜歡當局平日的建設作風,但面對想珍惜的街道,王澍還是在開出絕不妥協的要點後接了下來。
只教建築沒什麼意思,學生畢業後一輩子只做建築也沒什麼意思。
他反叛,但也捲起衣袖撩下去,看自己能做點什麼。昔日讓人頭痛的學生當起了建築系老師,繼續想打破打散僵化的體系和主流建築學。
造房子便是造人。
先做人,再做文人,才成建築人。
在《造房子》中,他和你分享他如何學作夯土與木構,想看著雨水滑落的過程,去找朋友泡茶看山,讀語言學與古文,也讀小說和哲學,寫書法也看山水墨畫。建築是作為引子,生活與建築的界線模糊,甚至即是為一體。
山水被他放入了「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」;古畫中的空間及美感是他「寧波博物館」的設計靈感來源;於學校舉辦的「樹石論壇」,是以出自中國建築美學的園林,但意為警覺建築學界的陳腐,即使是字詞用於建築的面向,都有其獨見深刻的思考和用意。建築這引子,由以上種種的小石累積,在《造房子》中鋪成一條能看見他思路的小徑,建築是他實踐這些生活之美與所思的方式,宛如造園,王澍在通往他身而為人的園林路上。
每次設計建築,我都不只是設計一個建築,而是在設計一個保有多樣性和差異性的世界,走向一條重返自然的道路。
《造房子》
作者:王澍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17.11.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