蔣顯斌 ╳ 周奕成 ╳ 劉奕成:所有人都愛講文創,2020 年的文創和過去有什麼不同?

蔣顯斌 ╳ 周奕成 ╳ 劉奕成:所有人都愛講文創,2020 年的文創和過去有什麼不同?

作者BIOS 文化創意顧問
日期14.02.2020

綜觀當前亞洲與全球時局,經濟發展與民主自由兩項重要成就定位(positioning)台灣在國際視野中無可取代的角色,文化價值則是接下來推動共同體邁向新階段的關鍵指標,更是國家軟實力的進步象徵。2010年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〉頒布實施至今即將屆滿十年。放眼 2020,邁向下一個十年的台灣文創版圖又會呈現什麼樣的風景?

2019 BIOS 年會【毛細台灣】,首場趨勢論壇以「放眼 2020:台灣文創力的價值定位與發展願景」為題,邀請羅申駿、何承育、郭建偉、蔣顯斌、周奕成、劉奕成等六位橫跨台灣各領域的重要意見領袖,從策展、設計、品牌、創業、電影、金融等面向討論文創趨勢,描繪下個十年的台灣文創走向。

繼羅申駿、何承育、郭建偉的分享,下篇由 CNEX 共同創辦人蔣顯斌開始,談起紀錄片與華人社群進步的可能。打破一般大眾對紀錄片的迷思,收視率漸高、類型更多元的現在,我們因紀錄的眼睛有所「本」去學習。周奕成則從大稻埕街區的經營,探討經濟活動與文化發展之間的相生關係,對街區經濟保持想像。劉奕成以金融角度思考,在這個數位經濟時代,藝文產業有怎樣變化的可能?

蔣顯斌:紀錄片,邁向未來前的看見 

蔣顯斌回顧 CNEX 的十年發展,用 10 個主題、100 部紀錄片,留給下一代邁向未來的備忘錄。大學讀機械系的他進入社會系課堂,發現社會和自己理解的狀態完全不一樣,「人類的知識緊密交錯,卻因為工業社會的需求進行分工,在大學中每個系所都是一門專業領域,必須爬升到一個程度才進到與別的領域溝通銜接。」但要能看見世界的真實樣貌,勢必得站上跨領域的高點,才可以做到,「因此我悟出了一個追求:逆人類知識分工。」

IMAGE

蔣顯斌(CNEX 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),講題〈給下一輪影像世代的備忘錄——從 CNEX 十年看華語紀錄片的未來〉

他開始跨領域、跨學科地追求知識,在追求的過程裡紀錄片就是絕佳的文本。他在網路創業時,面對無前例可循、難對應學科的挑戰,回頭去看矽谷科技狂潮的當下,所有玩家如何回顧自己的創業,帶來不少啟發。但華人社會的發展,又有哪些文本可循?

他說,台灣做過許多民權的實驗、中國進行民生的發展,兩岸三地快速茁壯發育,但沒有人有時間回頭思考,這個過程裡我們究竟留下了什麼?為了讓自己能夠反思,也讓下一代邁向更好未來,他創辦 CNEX,一面記錄華人十年來的劇烈改變,更期盼藉此累積公民視覺思考文明的能力。

這十年來,CNEX 投資上百部紀錄片,協助這些故事走出導演的抽屜,真正能被製作、發行、上院線;為了讓紀錄片進入更多人的生活,CNEX 在中華電信 MOD 600 台開闢視納華仁紀實台,24 小時播放各國紀錄片,收視率不斷成長,培養出不少忠實觀眾;另外,CNEX 持續籌辦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、電影節,讓日本 NHK、英國 BBC 等各國電視台、頻道商,來到台灣採購華人的精采故事,帶往世界各地播放。

紀錄片下一個十年的發展,蔣顯斌觀察這個產業將有幾大趨勢,相關從業人員需思考如何因應。第一,說故事的方式需要進化,「全世界說故事的方式正在轉變,紀錄片愈來愈像劇情片,以前不能做的像是動畫、重演、故事軸線等方式,都在被打破,這是很有趣的過程。」第二,OTT 橫空出世,將成為紀錄片重要的傳播管道。以往紀錄片在影展播出之後,就被收歸檔案庫留存,但現在 Netflix 進到紀錄片產業,買斷播放權利後放進自家平台,讓全世界觀眾都能隨時方便收看,「這是產業秩序重組,過去導演需要仰賴國家及公共電視台支持資金,但 Netflix 的出現可能打散這個現狀。」在中國市場,紀錄片更成為廣告營銷的一大利器,比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與眾多商業品牌結合的線上線下行銷,跟過往古典紀錄片希望做到的反思不同,「也有可能在言論控制的地方,包裝成商品或營銷手法會是一個好的擦邊球。」

CNEX 監製影片,王久良《塑料王國》,改變世界貿易政策的紀錄片。

CNEX 監製影片,傅榆《藍綠對話實驗室》,延伸主題成為金馬獎最佳紀錄片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。

最後則是近幾年「短—平—快」的影像鋪天蓋地,「短影音有眼球、有流量,有一定的商業價值,而長片愈來愈不討喜。」人們只能用拼湊的方式去累積知識,紀錄片該怎麼突破這個框架,做到逆人類知識分工、逆人類視野碎片化的產物,協助我們對世界有更完整的理解?

「紀錄片以後將是華人社會、文化交流的重要文本。我們必須讓這個過程留下東西,讓自己看見、也讓下一代邁向未來能有所本。」

面對這樣的環境變化,CNEX 的下一步想成立紀錄片學院,找尋更多說故事的能者,去影響台灣、華人說故事的方式。「影像創作對年輕世代來說可能就是白話文,」人人都能拍影片的年代,蔣顯斌想給予的訓練絕不只是製作影片的技術,還包含看待世界的眼光,「創作者可能具備很棒的故事,但是他看不見,CNEX 要幫助影像製作者打磨和提煉故事,甚至是對世界有更多的領略,在技術之外,提升影像的思考高度。」

周奕成:有日常的經濟行為,才有文化運動

周奕成說自己不是文化人,更想被稱為一個創業家,「只是我可能不太會賺錢,朋友怕我覺得生意做得差,卻被稱為生意人沒什麼面子,才把我歸類成文化人吧!」他開玩笑地說。

不過看待周奕成的工作,的確無法單純從文化來解釋。他認為,台灣現在許多藝術工作者已經脫離經濟活動、沒有營生的能力、沒有獨立的觀點。因此,他自 2011 年進入大稻埕街區,陸續承租老房,改造成小藝埕、民藝埕、眾藝埕、學藝埕、聯藝埕,引入各種創意工作者,就是希望在老的商業區裡聚集新一代的文化工作者,讓他們能有日常的經濟活動,奠基在這些生活基礎之上,才能有接下來的文化運動。

IMAGE

周奕成(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),講題〈從 1920 到 2020——站在大稻埕百年街區,看望台灣的未來〉

「我們都是忙碌的城市人,遠離家鄉和土地很久了,重新在城市裡面去創造一個屬於我們的部落。」周奕成的想像是,大稻埕有如原住民的豐年祭,一群人平常忙於農活、狩獵等生產性的活動,但到了秋收,便會相聚一起唱歌跳舞、舉辦慶典,「大稻埕這裡咖啡廳的店員平常為你端咖啡,但他也是一名劇場演員、一位舞者,到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時候,他就把創作拿出來表演。」這種街區文化運動年年舉辦,一次為期一個月,有近 80 場製作每天在街頭展演,強大的能量將逐步累積出文化思想,成為留給後代人的資產。

許多人問周奕成,是因為懷舊,而做街區的歷史保存?他卻說,迪化街絕不是老街,當然也沒有懷舊的意味,「一旦你把它想像成老街,難免滿街古早味,人人拍張照就走,對經濟和文化發展都不是好事。」

另外,如果要懷舊復古,該將街區的外貌保持在哪一個年代就會充滿爭議,甚至各個年齡層的人來到此處,也可能認為:「這跟我想的迪化街不一樣。」

要克服這個難題,就必須找到迪化街的本質,「我認為這裡是跨世代的創業寶地,充滿著創新的精神。」大稻埕之所以繁榮,不就是因為創新,才能孕育出現在各大企業嗎?他在大稻埕中整裡的每一間老屋,後來都叫做「藝埕」,就是希望把各種「藝」帶到大稻埕,引入新的技藝製作的商品。

這種新型態的零售形式,「跟提高國民生活品質有高度的關係。」周奕成舉例,家裡附近開了一間不錯的餐廳、可愛的書店,你就會覺得生活變得很有樂趣。「這些小型在地行業,看起來好像對 GDP 沒有太大貢獻,但這也就是人們追求經濟成長的目的:改善你的生活品質。」即便我們生活大量依靠網路,人還是渴望走出門去,擁有真實的體驗,只要是有人生存的城市與鄉鎮,就需要在地、實體的產業,帶動生產性活動,「這就是街區經濟的重要性。」

2019 被稱為台灣官方訂為「地方創生元年」,在此之前,周奕成已經在大稻埕街區耕耘十年了。「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地方創生的一環,但是不等於地方創生。」他認為,當有了相關政策扶植,將來會出現各種小型的製造業、食品加工業者,產出各種各樣的商品,但要怎麼賣、賣給誰?這些小型業者製造的商品產量不夠大,難以進入超商、超市、量販等連鎖大型通路,必須要有如小藝埕等替代性的通路去創造銷售,才能真正帶動地方生產製造、產生就業機會。

「未來消費者會因為價值認同而選擇購買的地點和對象,因為喜歡這間公司、喜歡這個人,所以會去買他的東西。」 

劉奕成:個人的力量,去中間化的未來

從悠遊卡公司、中國信託金控、LINE 集團到將來銀行等面對不同金融體系的挑戰,劉奕成其實是離文創工作者非常近的銀行家,投資過《海角七號》、《騷人》等電影及舞台劇《木蘭少女》,也始終對文化藝術充滿興趣。

IMAGE

劉奕成(將來商業銀行籌備處執行長),講題〈將來的金融,將來的文創——數位金融如何支援台灣文創的未來〉

他說,年輕人的力量對於文創環境的發展格外重要。就拿咖啡風行台灣為例,當初八〇年代時台灣也曾出現連鎖咖啡業者,一杯咖啡都在 50 元以下,但並沒有成為風潮,「因為我們這一代人還是喝一包不到 5 元的三合一咖啡。」直到星巴克進入台灣,時空環境轉變成那時候的高中生、大學生有足夠的零用錢,會相約星巴克討論功課,咖啡自然成為他們的日常,進一步影響到他們的父母,「這就是文化逆傳導的現象。」由年輕世代接觸新的資訊形式,反向「教育」上一代,會是文化創意、新興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。

細部來看,新科技、數位金融如何影響未來文創的發展?劉奕成說,以往商業資訊的交流是從企業出發,但未來個人的力量將成為主流。

攤開影視、藝術、音樂、運動等產業發展,可以發現投資與收入的模式很有可能被翻轉。比如過去藝術品的交易是藝術家將作品交給畫廊、拍賣市場、法拍,才可能被買方收購,但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,可以使用區塊鏈達到去中間化的交易,每位收藏家都可以透過區塊鏈和虛擬貨幣直接交易,參與藝術品投資,甚至分享收益。

優人神鼓募資案目前(2/17)募集到六百多萬資金,修復一場大火燒去的排練場。

這種去中間化的交易行為,最明顯的是近幾年群眾募資的崛起,讓創作計畫有機會透過更多的個人力量付諸實踐。例如去年北藝大學生為了籌到畢業製作的經費啟動短片群募計畫;優人神鼓排練會場被一場大火燒掉,為了災後重建而上網募資。文創群募的風潮不僅存在台灣,北京故宮也在 2018 年推出互動遊戲解謎書《謎宮.如意琳琅圖籍》,24 小時內得到破 200 萬人民幣的資金,最終得到 2000 萬人民幣,2019 年再推續集《謎宮.金榜題名》也同樣獲得好評,推出 10 天累積募資金額為 700 萬人民幣。

劉奕成強調,過去 C2B 的另類行銷將成為下一波行銷主流,虛擬支付打通 C2C 的形式,建立起新的交易樣態;虛擬貨幣則擴增了藝術投資的工具,而群眾募資為藝文創作增加發展的管道。科技的力量,將使台灣文創的樞紐從產業、機構回到個人,從創作、產業、支付,都能以個人為核心來驅動,去中心化的世界就是未來的想像。

#周奕成 #蔣顯斌 #BIOS文化創意顧問 #毛細台灣 #劉奕成 #CNEX

BIOS 通訊,佛系電子報

撰稿Sana
攝影王晨熙、洪以樺
責任編輯溫若涵

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