湯的理想容器|光山行本色漆器:當貴族流儀走入民常餐桌
賴高山藝術紀念館裡,沉睡著一家三代、跨幅近八十年的作品。阿公賴高山是寫入台灣工藝史的代表作家,藝術家父親賴作明的作品隨手一指,都是十萬、三十萬的大型創作,第三代賴信佑手裡捧的漆碗,在豐富的歷史裡看起來似乎顯得沉默。
沉默也許是刻意的。
漆器,是從漆樹上取下天然的漆液,以防水特性來保護木頭,形成能耐酸鹼、耐熱、防菌的天然塗層。中國曾出土七千年前製作的漆碗,見證漆與人相伴長久。如今承裝精緻壽司、高級日料時,會看到亮黑、亮紅內外鋪墊出的漆器,那是在陶器大量民生普及後,依然費工心力的貴族流儀。
即便如此,賴信佑深知:大量生產當道的時代,人類已經回不去對漆器的依賴了。就連光山行,也曾隨著便宜的塑膠製品大量出現而黯然收起。
回家重啟光山行,起初他跑市集、開體驗課程,被爸爸罵得臭頭。賴信佑說:「一開始很困難,民眾沒有用漆器的習慣,要怎樣讓他們想用?包含那時我們的產品也比較傳統一點。」一次次與不懂漆的人交流,他慢慢開始想像,怎樣的漆碗會出現在現代人家裡?
致當代的餐桌,他把這系列命名為:本色漆器。
拿出極薄的木胎,有種軟嫩感,用手捏,甚至會彎成橢圓形。賴信佑說,現在很多老師傅都只生產公版,為了這份輕薄,他到處尋找願意合作的木工師傅,並針對木材屬性做評估:
「有人喜歡昂貴的黑檀木,但黑檀木有需要塗裝嗎?它密度很高,刻完就可以裝水了,塗漆會不會變成多此一舉?什麼都可以塗漆,但為什麼要塗,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事情。」
本色,是讓使用者溯源木之根本,也是在過程中思索漆之必要。
為了做出現代的質感,賴信佑調整漆的顏色,讓器皿有了沉穩的氣息。比起傳統亮黑亮紅帶來的貴氣尊榮,本色漆碗有暗紅、霧黑、深綠等色,「它不會是餐桌的主角,但它會很耐看。我希望它是內斂的,木頭原本的樣子會被凸顯,更單純一點點。」
漆將木胎變得溫潤暖和,甚至帶有一點皮革的厚實感。賴信佑說自己對手感的要求高,想像著使用情境,應該是一拿在手上,就讓人有「啊,這碗湯很溫暖」的感覺。
他喜歡用漆碗裝味噌湯,或濃湯類如南瓜濃湯、玉米濃湯等,以顏色單純的湯襯著木紋。關東煮、燉蘿蔔,甚至承裝燉煮類的東西也都很美麗。炕肉適合連同一點醬汁放入;甚至之前去買一份五十元豆乾,切點蒜苗,老闆娘嘖嘖稱奇和他說,一世人無看過這麼媠的碗。
三代人,一世漆,對他們來說,漆器本就不只貴氣,當然也能是桌上的溫柔表情。
【本色漆器 湯碗】
本⾊是⼀款⽣活感的⽇⽤漆器,回歸到材質初衷,使⽤天然樹漆在⽊材上反覆塗裝,讓⽑細孔充分吸收,使器⽫有良好的防⽔效果,同時保留⽊材原⽣的紋理,⼿感溫潤、輕巧、隔熱,可耐溫⾄ 180 度,展現與傳統漆器不同的現代感。
【湯的理想容器】
喝湯是一種全身性的活動。冷到無知覺的鼻子,刺激了腦子裡對湯的蓬勃幻想;喝的時候,從口腔到食道感受暖流經過,手裡像捧著一盞暖爐。湯的一切因而也充滿了感知:不同材質的碗的觸感,熱煙飄散時與碗交織成的形狀,有時還有能微微穿透碗壁的溫度⋯⋯有湯,必有碗;捧著一只對的碗,是滿足於湯的前奏。走訪三間迥然相異的工作室,從漆藝、拉胚陶器到灌膜製成的民常風景——這是我們心中,湯的理想容器。
[湯]
SOUP
2022・年末特別企劃
湯訪談
◎ 9 個人,9 種湯,9 個故事——還沒到過的遠方,因為湯有了滋味
湯的理想容器
◎ 陶藝工作室「默默」:買之前請摸摸它──你想和它一起生活嗎?
◎ 碗粿到豬血湯,全台最後的古早碗:成利陶瓷
◎ 光山行本色漆器:當貴族流儀走入民常餐桌
湯專文
◎ 湯湯水水,最宜欺瞞──6 道只能聽、不能喝的傳說之湯
湯圖集
◎ 我們請 8 位攝影師拍關於湯的情景,結果所有人都看見了幸福
湯外傳
◎ 冬天的財富自由,是點一碗湯
◎ 忘記了姓名的——你喝孟婆湯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