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跳舞|Empty Words:卸除語言武裝

有時跳舞|Empty Words:卸除語言武裝

作者何曼莊
日期09.05.2016

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日,米蘭的觀眾走進演奏廳就座,音樂家 John Cage 準備演出,當時那些義大利人還不知道,這個夜晚即將讓他們永生難忘。當時的 John Cage 已是世界馳名的前衛創作者,算算自從一九五二年演出引起大騷動的「四分三十三秒」──全名叫做「四分三十三秒任何樂器或者樂器組合的演奏」(4’33” for any instrument or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s),也已經過了二十五年了。

四分三十三秒首演之夜幾乎演變成暴動,鋼琴家走上舞台,在鋼琴前坐下,按下碼表,四分三十三秒開始計數,你起初以為他故意拖延,後來發現這所謂的曲子,該不會就是這四分三十三秒的沉默吧,但又想想真正的沉默根本不存在,因為觀眾席有幾百人的呼吸聲,且正越來越急促,有些人比較鎮定,有些人則氣很短,已經屆臨發飆邊緣,有人開始咒罵這位音樂家亂來、傲慢、目中無人,有些人正要對著台上丟東西。

四分三十三秒畢竟比較短啊,通常反叛行徑會隨著年歲漸長而逐漸圓融,開始與人為善,John Cage 肯定不是那麼客氣的人,如果他要帶你去旅行,那就絕對不會放水,必是一場概念的大長征。

米蘭當晚的曲目 Empty Words 是 Cage 用機率作曲、沉迷易經之後的結果之一, 這套「作曲」的組成,是 Cage 以哲學家梭羅日記文字為本,用朗讀與空白組合而成的文字馬拉松,他說要用易經的方法來卸除語言的武裝——身為作家好希望他來解救我——,易經這兩個字從小聽到大,也沒有自動變得比較會,到底「易經的方式」是甚麼意思?我查了一下 Empty Words 的說明:這套作品完全照拍讀完,全長可達十二小時,四個部分各有目的:第一部分去除句型(Sentences)、第二部分去掉詞組(Phrases)、第三部分去掉文字(words)、第四部份連音節(Syllables)都消滅了──用我對易經最基本又粗淺理解來思考:「易經中文字部分乃後起,指卦辭、爻辭,及十翼之文。文字、術、數,與象同為表現道的工具。(中華百科全書∕高懷民)」──先有道、再有象、之後才是卦、數,文字是非常後端的詮釋工具,所以讓我猜猜看,Cage那麼淘氣,應該是想把音樂(或者藝術)穿上去的衣服一件件的脫回去,也就是他說的「卸除武裝」吧。

邀請 Cage 來表演的人可不是普通義大利人,是 1976 年滿懷壯志剛開幕的小劇場 Out Off Milan,宗旨是「不迎合大眾、不介入創作的旁觀者」,所以那天晚上的米蘭的 Out Off 發生了什麼事?在演出前他們在劇院開了記者會(照片),前來的觀眾大多是年輕人,他們為 Cage 在古典音樂界造成的衝擊感到崇拜不已,但是顯然不是每個人都做好了思想準備。這場「演奏會」一開場,隨即變成一場事件(Happening),用 Cage 自己愛用的文字(等等,不是要卸除文字武裝嗎)來說,「animated by unexpected consequences」。一開始,觀眾興致勃勃地聽著 Cage 坐在一盞檯燈前讀著手中的手稿,義大利司機在被前車擋住直到按下喇叭的平均時間是 0.4 秒,所以忍耐十分鐘的義大利人簡直注定可以上天堂,但十分鐘過後,人群開始騷動,發出不滿的噓聲、嗚嗚叫、唱歌、拍手、腳踏地,還有人決定上台自己表演,Cage 鼻樑上的眼鏡還一度被人摘走了,當然有人離場,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留到了最後,一小時四十五分過去,Cage 心無旁鶩、處變不驚地表演完整支「曲目」,站起來,鞠躬,意料之外的是,那群態度惡劣、臭臉冷眼的觀眾突然爆出了掌聲,到最後,大部分的人都承認「Cage 贏了」。雖然內心還是充滿問號,那種被征服了的心情卻很明確,這個六十五歲的前衛音樂家還在拼命往前衝,而且他還敢繼續一人對抗全場觀眾,最後還贏了。

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一日晚上,我一如往常坐上 Joyce 劇院第一排,雖然是第一排,但卻因為舞台邊緣會擋住部分視線,所以票價是最便宜的,我身邊一如往常坐著很多看得出來是舞界人士的人,我們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。

我匆匆進入劇院,只記得自己來看的是 Ballet Preljocaj,我知道團長是一個出名的法國當代編舞家,我知道今晚的四個舞者都從非常厲害的古典芭蕾舞團轉入,我在燈光暗下前的一刻看到了節目單上寫著:今晚的舞碼名稱叫做「Empty Moves (Parts I, II, III)」,靈感來源與配樂是 John Cage 的 Empty Words Part I,II,III,使用的是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日——也就是「在米蘭的那個晚上」的錄音檔,除了音樂家的聲音,當晚觀眾的騷動,發出不滿的噓聲、嗚嗚叫、唱歌、拍手、腳踏地等等聲音,也都包括在內了。

我身邊坐著的是知名的舞者 Belinda McGuire,開演前她熱情地說著教學的事情:「有的學生在教室表現超好,上了台就縮了,有的人平常普通,但是站在台上就發光發熱……」她的聲音隨著燈暗逐漸淡出,在幕起的同時,我猜想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即將面臨什麼,老實說,我自己也不知道。

 

【有時看書 / 有時跳舞】
從大動物園畢業之後,女作家開始關注人類的世界。繞道十四個動物園後,回到美國紐約居住,「有時看書」、「有時跳舞」。這個「一動一靜」的專欄,主要目的是在作品與文獻資料中尋找、拼湊,建構出藝術家們在生活中的形象,換言之——找出藝術家們的「萌點」。
萌,日語漢化之後的動詞,簡言之,就是「被可愛的特質所吸引」。

【何曼莊】
1979 年生,台北人,著有《即將失去的一切》(2009,印刻)、《給烏鴉的歌》(2012,聯合文學)、《大動物園》(2014,讀癮),是作家、翻譯、紀實攝影師、數位媒體製作人。 

#有時跳舞 #何曼莊

BIOS 通訊,佛系電子報

撰稿何曼莊
圖片提供Sarah(CC BY 2.0)

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