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反思發聲】美感不及格的政府文宣──專訪插畫及動態設計團隊「手指」
從小到大,一定看過且拿過多張政府文宣,像是「注意一氧化碳中毒」、「地震正確避難保安全」等,但這些資訊確實深植民心了嗎?又或者成為用餐時拿來墊便當的廢紙了呢?公部門每年提撥大筆預算,進行防災宣導文宣設計,成品卻總令人敬謝不敏,問題究竟出在設計團隊還是政府機關?設計師們接下政府部門的設計案時,該如何在符合對方期待的架構下兼顧美感與創意?
面對這個大哉問,師大設計系 104 級畢製小組「維生術」(何荔芳、黃意恩、李侑勳)將都市中常見卻易於被忽略的災害資訊圖像化,以幽默詼諧的手法加深大家的記憶力,讓現代人面臨傷害(如:火災、交通事故、瓦斯外洩)時,能夠及時喚起記憶中的維生步驟,平安度過難關。此次訪談,形象策展組跟隨「維生術」一同拜訪新銳動畫設計師團隊「手指」,針對政府機關美感不及格的文宣進行分析,找出造成此況的原因,深入討論體制與專業差異帶來的影響,並分享曾接觸的案例與溝通實務經驗。我們從訪談中發現,改善公部門設計案的執行過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困難,除了重新建立良好的比稿制度外,透過反覆溝通,才讓雙方都能獲得滿意的結果。
Q1、其實政府蠻積極執行公共安全政策宣導,除了在學校推廣,也發放相關文宣給各大樓住戶,但冗長文字與幼稚的插畫,讓文宣成了美感不及格的廢紙,以致宣傳效果不彰,造成此現象的原因為何?
A:
坦白說,第一眼看到美感如此失敗的政府文宣,心裏真的很不好受。多數時候更忍不住吐槽:「為什麼會這樣設計?」、「這字體實在太醜了!」我想這應該是多數設計人的共同經驗吧。
公部門是個極龐大的體系,所有的決策皆牽一髮而動全身,因此不難理解他們的決策會採取相對保守的方向。打個比方,當自己一個人畫畫時,你擁有絕對自由的發揮空間;但當你畫必須公諸於數百人、甚至上千萬人的眼前時,你所做的選擇就會有所差異。政府機關的政策宣導對象是全台民眾,為了讓大部分人能接受,他們必須捨棄那些很「哇!」、很「大膽」、很「ㄎㄧㄤ」的設計,只好尋求一個「平均水準」的設計成品,遂產生一種怕犯錯、懶得求新求變的思維。可想而知,這些保守又無趣的設計逐漸變成常態,儘管全台的文化美學正在提升,公部門卻沒有跟進,持續產出這些美感不及格的文宣。
Q2、公部門主導的設計案時常造成話題,成為設計師們批判的對象,造成不少設計師不願主動接下政府的企劃案,關於此點你們有什麼想法?應該怎麼改善呢?
A:
這是一個龐大卻值得深省的議題,先從比稿制度與徵選環節談起吧。公部門辦理的徵選制度確實有問題,據我所知,比稿制度在台灣還不算成熟,尤其是公家機關。總是習慣公開徵件,但提案比稿時,卻又沒有給予相當的尊重與報酬,甚至錄取後還會面臨被修改或重頭再提的窘境,因而形成設計圈茶餘飯後的討論話題。之前提案的經驗告訴我們,除了設計理念與作品方向外,通常還要籌備「設計以外的東西」。但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循環,其實,政府應該建立比較理想的提案制度,例如:設計案執行前,找多個設計師來試做一個月,各自朝不同方向呈現理念,且每月依照合理的開銷與報價支薪。再從中挑選最符合期待的團隊,繼續完成之後的作品,其餘的設計者最終雖沒有被採納,亦能獲取應得的酬勞,不至於做白工。
除了制度問題外,另外一個現象也同樣令人感到弔詭,就是設計案競爭者的心態。前來徵選與比稿的設計師不應抱持著「公部門設計案只要閉著眼睛照著對方的話執行,就能獲得一大筆錢」的心態,應該要把每一件案子都當作自己的作品好好對待,想辦法滿足客戶的期待的同時也要兼顧自身美感與創意,反覆溝通與協商,才能達到雙贏的局面。
Q3、面對政府徵件的合作案,設計師們有沒有辦法突破、或者改變現狀呢?
A:
設計師如果想突破窠臼,最重要的是學會「溝通」。例如前陣子到政府機關開會,他們想用空拍的方式介紹濁水溪,當我用台語討論畫面效果:「這邊我想做 timelapse。」才驚覺他們根本聽不懂相關術語!術業有專工,這些前輩懂很多你不曾接觸的知識,但對一群設計門外漢來說,他們不是刻意守著舊思維、不願意改變,只是他們想要的東西真的很簡單,自然也不曾聯想過加入設計方法,在視覺美學上發展其它的可能性。於是,我直接將參考影片撥放給他們看,告訴他們這就是我希望呈現的畫面效果,最終得到了「揪水欸!揪水欸!」的稱讚。
「溝通」是設計案執行中相對困難卻十分重要的步驟。想讓一個外行人聽懂你在說什麼,進而吸收採納這些方法,你必須做足功課,用大家都能聽得懂的表述方式達到預期效益。大部份的人其實都會在溝通過程中感到疲乏,一旦你放棄溝通,便會產生「乾脆直接按照你要的給你就好了」的心態,最終,那些被大眾視為美學不及格的劣質設計品只會劇烈繁衍,遭人唾棄。
Q4、曾執行過與政府合作的設計案嗎?能否提供建議給即將踏入職場的設計師呢?
A:
曾經接觸過政府合作案,並不會刻意拒接。一旦接下,我們也會做好心理準備,整個過程像是一場標案,即使花時間做足準備,也不一定能將案子拿下。也聽聞過比稿制度背後的黑箱作業,比方說:內定、關說、抽成等,如果遇到這類情況,我們會針對案子的趣味性、發揮空間及影響力審慎評估,再決定是否要繼續爭取這個合作機會。
對設計師而言,最重要的就是「維持住自己的靈魂/本質」,尤其學生們更應該好好把握無拘無束的時光。想辦法讓靈魂生生不息,畢竟踏入職場後,要學著跟很多事情妥協,靈魂很容易在妥協的過程中死掉!畢業製作就是盡量玩的好機會,不需要面對老闆、薪水和其他複雜因素,可以盡情揮灑想法,很多知名動畫師最出色的作品都是在學生時期完成。即便曾經質疑自己的作品不被眾人喜愛,但持續堅持下去,還是會有人找到你、喜歡你,不必為了迎合他人口味而改變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。最後,還是要強調:「維持住自我靈魂,久而久之,大家自然會看見你、相信你。就算自認這樣的方法很笨,可是『藝術』就是重複做一件很笨的事,時間一久,它就會變成『藝術』!」
【 手指 Finger and Toe 】
成立於 2011 年 11 月,由 Susan 蘇聖揚及 Showme 林筱敏兩人組成,一起負責導演、動畫、平面設計、插畫的工作。參與多張唱片與音樂相關視覺設計,除了平面設計與手繪風格作品,也朝向廣告、音樂錄影帶極短片等動態影像發展。
【 維生術 Vita-means 】
未知的意外潛藏在人們的生活當中,我們需要熟知各種意外應變方法來面對各種變數,這樣能力便是維持生命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。
「維生術 Vita-means」 針對都市裡常見的意外做圖像資訊彙整,將預防與應變知識傳達給民眾,並步驟化編成「體操」,透過這些方式期望使長期缺乏維生術的人們更易吸收與記憶,重新認識這些乏味卻十分重要的知識。
【反思發聲】
近年生活周遭發生諸多事件,促進我們開始思考亂象的起因,除了將獨立思考融入生活,對自我做出反省,更在思索的過程中找到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認同與歸屬感。
展覽主題「反思發聲」由兩部分組成, 畢業展的主軸圍繞在「反思」,系列宣傳活動加入「發聲」概念,藉由對談活動練習表達自我觀點與多元接收訊息,融合成更完整的思考脈絡。此外,各組同學透過 「反思」個人生活找出感興趣、關注的議題或者易於被大眾忽略的現況,並運用設計解決問題,實踐「發聲」的理念,幫助這座島嶼變得更加美好。
【展覽資訊】
反思發聲 | 20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 畢業展
展覽時間 | 2015/6/5(五)-14(日) 09:00-21:00
開幕茶會 | 2015/6/6(六)14:00
展覽地點 |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果酒禮堂 2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