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思發聲|學生策展人的問與答──專訪好氏研究室 Van
年年都有如此眾多的學生從設計相關科系畢業,如何運用四年所學的技能,從平面設計到空間規畫,完整策劃一場人人稱羨的畢業展覽,是所有學生策展人的共同課題。形象策展組(李晨瑜、李曉薇、方智弘)拜訪了好氏研究室執行長 VAN,針對近年被媒體高度使用的「策展」一詞進行分析,進而帶出策展人的角色扮演與矛盾。
Q1、近幾年,「策展」儼然成為一個關注度極高的詞彙,請問你對臺灣目前的策展現況有什麼想法?
事實上,策展這件事就是在做包裝,我認為在這個時代,包裝跟內容一樣重要,因為相同的議題別人也可以想得到,但能不能包裝得好又是另一回事了!包裝前通常要先確認內容是好的、夠吸引人的,假使內容不夠完善,會造成形象與實際落差。
我覺得有深度的展覽在臺灣很難執行。什麼是好的展覽?在臺灣常會有個奇怪現象:成功的展覽就是漂亮的展覽,只要能拍出好照片或是漂亮的展覽就容易被稱為好的展覽,只要視覺上好看的話就能夠被認同,甚至造成風潮。事實上,辦一場漂亮的展覽很簡單,只要找個容易發揮材質跟空間,加上裝置就能夠成形,但這真的就是好的展覽嗎?我想,這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:有深度的展覽是否不易被社會大眾接受?或許策展人跟設計師在執行展覽時,會思考很多面向、討論不同問題,但需要思考的事總是比較累,就一般人而言某些議題太過沈重,他們不過想在假日的時候輕輕鬆鬆看場展覽,因此親切感強烈、夠讓他們拍出漂亮照片,反而成為最重要的事。
Q2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規畫一場好的展覽呢?
為什麼臺灣傳統的展覽都不好看呢?為什麼設計師週不好看?其實常常是企劃出現問題,最糟的情況就是訂定一個太過廣泛的議題,然後把所有參展的組別排成一排,像市集攤位一樣,彼此沒有共通點。
一個好的策展人,應該要有能力邀請參展的人彼此討論,找出共同的語彙,並將展覽調整統一的調性,甚至讓每一位參展人去想一些延伸性的行為,讓展覽具備活動感跟豐富性。例如臺師大畢業展共十二小組參展,你們要做的就是在統一的架構下,把十二個獨立個體發展成十二種個性,但彼此之間又能互相連結。記住,把參展小組經營成十二家有個性的店,而不是雜貨店架上的十二樣商品,是學生策展最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Q3、一個好的策展人在展覽中應該扮演的角色為何?需要加強哪些能力呢?
或許,「畢業展」本身就是一個門檻,會把某些觀眾擋住。很多人聽到畢業展就會興致缺缺,這也是臺灣常出現的問題,學生畢業展往往驚喜程度不夠大、不夠成熟,儘管普遍大眾不會苛責剛畢業的學生,但一個真正的策展人應該會挑選與自己相同水平的東西策展,調整所有作品調性,甚至進行干預,將主題延伸到所有視覺、語氣、行為,你必須讓展覽有一個統一調性,才不會讓看展的人感受到凌亂無章。新一代(設計展)最大問題就是他亂七八糟嘛!缺乏統一的調性,跟市集一樣!我沒辦法得到美感上的滋潤, 自然不會想走進去看。
學生畢業策展,的確存在統一的困難度,因為每個小組的語彙不同、呈現方式與視覺手法也不盡相同,更重要的是,通常策展組沒辦法直接影響參展各組的視覺呈現,導致展覽的調性無法統一。因此,策展組就變成一個協調性的角色,需要找出大家的共通概念,並將之放大,讓大眾更容易閱讀。
術業有專攻,從展覽概念到視覺設計到展場規劃,其實都應該由專業的人來負責,一切的進度才會比較快速。空間設計、策展跟形象包裝是三個非常不同且深廣的學問,雖然形象策展組幾乎是包山包海,但你們自己應該也感覺得到,常常做得很吃力還要被罵。有時候,我覺得這是一個適性的問題,什麼專業的人做什麼事,依照自己能力所及盡力達到最好的樣子,不用好高騖遠,想了太多很遠的地方但其實能力到不了。衡量自己能力也是件很重要的事,口頭說的都是空的,直接下去設計就知道問題在哪裡了!但也搞不好你想去很遠的地方,努力過後真的去了也不一定,希望你們都能到達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地方,我看過你們這次的展覽概念跟視覺方向,很完整、全面,覺得將會是一場十分優秀且難得的畢業展。
Q4、「反思發聲」這種相較嚴肅的展覽議題,該怎麼讓它成為大眾都能接受的程度呢?
假如展覽的主題比較嚴肅,策展人就要想辦法將展覽調整成觀者容易理解的程度,同一種概念換種說法,引導觀者進入核心,前提是,本身展覽的內容要很好、強度要夠力。展場也是相同的道理,不是讓人家直接看到作品,而是嘗試做些輔助的設計,幫助人家進入主題。前戲很重要,不要一開始就把衣服脫光給人家看,沒人要看!你會發現,即便是很多國外大師級的設計師都很注重「引導」這件事,就算整場展覽只展一張椅子,但從視覺文宣延伸到整個展場設計都很精緻細膩,因為他們在做「引導」這件事。臺灣的展覽普遍表情不夠豐富,以設計師週為例,根本沒有任何引導,直接將內容攤開呈現,誰會想看?新一代設計展也有相同的問題,沒有任何引導就直接把參展小組一字排開,再加上人的視覺會有一種疲乏性跟倦怠,造成走馬看花的看展形式。
另外,或許你們可以考慮展場設計的部分留白多一些,幫觀者預留「思考的時間」,如果你們希望看展的人能夠一起思考,就要把展覽步調放慢一點,動線設計很重要,每個區域之間留一點走動的空間,讓他們在看展的過程中有足夠的時間休息與反芻,跨到下一個區域時才能再次全神貫注投入。
【好氏研究室 Van】
好氏品牌研究室成立於西元 2006 年。成立研究室的動機在於用研究角度做品牌分析,市場評估,發掘品牌核心精神,進而執行設計與包裝。讓品牌的創意執行的更加精煉,準確。我們將為各式案例做專屬的設計規劃,並將品牌設計加入溫暖的成分,萃取出獨特的魅力與創意。
【形象策展】
20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畢業展,展覽形象規劃與視覺設計。
【反思發聲】
近年生活周遭發生諸多事件,促進我們開始思考亂象的起因,除了將獨立思考融入生活,對自我做出反省,更在思索的過程中找到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認同與歸屬感。
展覽主題「反思發聲」由兩部分組成, 畢業展的主軸圍繞在「反思」,系列宣傳活動加入「發聲」概念,藉由對談活動練習表達自我觀點與多元接收訊息,融合成更完整的思考脈絡。此外,各組同學透過 「反思」個人生活找出感興趣、關注的議題或者易於被大眾忽略的現況,並運用設計解決問題,實踐「發聲」的理念,幫助這座島嶼變得更加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