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週影評|《我是布萊克》:左右為難的社會題

每週影評|《我是布萊克》:左右為難的社會題

作者張硯拓
日期26.12.2016

泰恩河畔的新堡(Newcastle upon Tyne,又譯紐卡斯爾)是一座位在英格蘭東北角的城市,工業革命時以鋼鐵和造船業發跡,近半個世紀則轉型為金融服務業,市區有許多上千年的教堂、紀念碑、古城遺跡,還有兩間著名的學校,頗有點大學城的味道。而泰恩河流經的岸邊,還有寧靜的景致,美術館、表演中心座落,假日還有熱鬧的市集⋯⋯

為什麼提上面這些?因為進場看《我是布萊克》(I, Daniel Blake)沒多久,我才發現它是在新堡拍攝的,三年半前的夏天,我曾在那待過一個月,於是這部片對我而言,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視角:我的城市印象,和片中人們掙扎生存的場域,這當中的落差,正可以跟電影的核心相呼應。

《我是布萊克》延續導演肯洛區(Ken Loach)一貫關懷的階級主題,描寫老年喪偶的木匠因為健康因素,暫時無法工作,接著掉入申請求職津貼(我很努力找工作但是一直沒有結果)和就業津貼(暫時無法工作請給我一點幫忙)這兩個社會福利的程序黑洞中。他很想工作,但家庭醫師不放行,他想申請就業津貼(就是失業補助),公家機關的健康專員卻判定他資格不符。他想上訴,但上訴要等候通知,一切要按部就班,重審的程序也要時間。更麻煩的是:這所有過程都要填各種「線上表格」,這位老先生手很巧,能做出美麗的木工吊飾和書櫥,就是不會用電腦。什麼上一步下一步、滑鼠捲軸,看都沒看過⋯⋯

男主角布萊克的模樣,讓我想起《搖滾青春練習曲》那個開頭霸凌男主角,最後變成樂團保鑣的方頭白男孩,不論身形或活力或笑起來的臉,他如果老了就會是布萊克的樣子。甚至看之前,我還預期電影的氣質會接近《沈睡的暴龍》,但在這裡布萊克是個溫暖的大叔,他確實有脾氣,但更是善良的。他和另一組主角相處的溫馨片段,更足以證明。

倫敦女孩凱蒂,則是一對小姊弟的單親媽媽,他們在收容所蝸居在小房間兩年,終於被分配到新堡的一處公寓,得以開始新生活。然而找工作不易,持家不易,申請津貼之路更是遙遙無期,凱蒂母子三人和布萊克在就業中心相遇,他為她抱不平,最後通通被警衛趕出去——而在這裡,我其實很猶豫該不該用「繁文縟節」、「不知變通」、「踢皮球」等等明顯帶著批判的詞彙,去描述那場景:

片中的情境裡,凱蒂帶著兩個孩子,因為沒趕上原本排定的面談時間,掉入必須重新申請等待程序的輪迴中。這件事當然殘忍,甚至有點荒謬,但如果真的跳過規定對他們網開一面,我們又怎麼知道這樣排擠的,不是另一個更弱勢的家庭?公部門的效率差,機動性低,程序多而且無法劍及履及,這件事說到底,是偏左的社會福利概念在落實之後,仍然要靠偏右的程序正義去完成。想要拿到津貼——也就是不勞而獲——就得證明你真的盡力了,真的無其他計可施,而且一切要照規定,事項的執行還要顧慮到公部門的人力資源有限,所以效率不可能高。

這所有一切真的很荒謬。背後的道理又很難辯倒。於是《我是布萊克》讓我看到公事公辦的冷酷和冷漠,更讓我看到制度的極限。看到左與右之間,真的存在著無解的難題。

這也讓我想起今年另一部優秀的電影《赴湯蹈火》(Hell or High Water),說的是美國南方的白人藍領被大銀行剝削、吸血,生活和未來都一片黯淡,兩者一從求職的困難,一從階級的落差,道出當今許多中下階層的白人對菁英,對自由市場的不滿。這裡頭真正的「壞人」,其實是靠著金權把戲不當牟取暴利的上層資本家,但是當這些不滿被政客操弄,轉移成對外來移民的怒氣——在英國,可以輕易地把「工作難找」連結到(低薪的)外勞太多,在美國則是再加上對大都會白領的不滿,這就造就了過去這一年,兩場讓人驚訝的大選結果了。

再說回新堡。從電影中的對話,很明顯提到那是個被視為「偏遠北方」的城市,雖然仍在英格蘭境內,其實距離愛丁堡比倫敦近三倍。當地人說話的口音,已經和你我熟悉的英國腔差距甚遠。但即使如此,當初在那裡生活的我所看到的,是大街上林立的連鎖餐廳,服飾品牌,熱鬧的複合式百貨和傳統市場,是個非常舒服的地方。各種街道和設施的設計也都友善,在市區出沒的,除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們,還有很多退休老人。

甚至在巷弄裡,還藏著一間八十年歷史的老戲院 Tyneside Cinema。它同時擁有傳統劇場式的圓形影廳,也有最新效果的數位廳,我就是在那裡看了《愛在午夜希臘時》,看了《復仇者聯盟》導演喬斯惠頓改編莎士比亞的《無事生非》(Much Ado About Nothing),看了阿巴斯的遺作《像戀人一樣》,並一直覺得生在當地的藝文愛好者,真是跟在台北一樣幸福⋯⋯

現在想想,原來那只是真相的一半啊。原來終究帶著觀光客視角(以及資本)的我,所經歷的也不是真正當地人的生活。《我是布萊克》的拍攝場景多在市區外圍,那些區域在我印象中,確實有大塊大塊的住宅建築,而且掛滿了招租告示,到晚上甚至有點廢墟的氣氛。在其中,藏著多少布萊克,多少凱蒂一家,多少黑人青年,連個基本的打掃工作都找不到?三點多英鎊的時薪連麥當勞都吃不起,看不到自己和孩子的明天,明明該繳稅的時候一分也沒少,卻連補助都等不到?

全片最讓人心疼的,是凱蒂帶著孩子們到食物銀行(捐贈物資救濟站)去領取日用品,結果在貨架挑選到一半,她就忍不住拆開一罐豆子吃起來,事後慌忙又羞愧地一直說對不起,說好丟臉,說我真的餓到一陣暈眩了,說「這畫面如果讓我媽媽看到,她會怎麼想?」

《我是布萊克》是一部有明確議題要說的電影。敘事平實而且中規中矩,不卑不亢,即使在情節上有一點點意料之內的刻意,但絕對是讓人省思,讓人無奈,甚至讓人震撼的。世界之大,世局之難,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多做什麼,但藉由一個艱難的故事,看見世界冷硬的一面,如果能讓你我面對他人的時候,柔軟一點,至少會給某些人的未來,帶來一點希望吧。

 

【張硯拓】
1982 年次,曾任資訊軟體工程師、產品企劃師,現嘗試寫作。經營部落格【時光之硯】多年,文章以電影心得為主;信仰:「美好的回憶就是我的神。」

#我是布萊克 #肯洛區 #每週影評 #時光之硯 #張硯拓

BIOS 通訊,佛系電子報

撰稿張硯拓
圖片提供傳影互動

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