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週影評|《關鍵少數》:隔離不是平等

每週影評|《關鍵少數》:隔離不是平等

作者張硯拓
日期16.01.2017

隔離不是平等。隔離不是平等。隔離不是平等。這是我第一次覺得有一句話太重要了,必須說三次。在《關鍵少數》(Hidden Figures)裡有一段情節是:主角之一的凱薩琳因為出色的數學能力,被拔擢到負責軌道計算的太空任務小組去,身為女性而且又是黑人——或者,身為黑人而且又是女性,她一走進辦公室,就感受到滿室幾乎清一色的白種西裝男的側目。有一次她拿起公用的咖啡壺倒了一杯喝,第二天一進辦公室,就發現那張桌上多擺了一個小壺,上面寫著:有色人種專用。

這小小的動作,說明了他們心裡的聲音:天曉得你有沒有比較髒?或來自什麼帶著傳染病的社區?但如果你質疑他們,他們很可能會說:明明那個小壺裡裝的一樣是咖啡啊!卻對為什麼要另立專壺,說不出個有道理的所以然。而就算一樣是咖啡,我怎麼知道是同一批一樣新鮮的豆子?或即使今天是,我怎麼知道明天不會因為什麼理由就被調整成不一樣的?我如果接受這「賜予」,等於接受了要被正面表列才能得到的權益,那接下來我想喝茶,想吃旁邊的奶油可頌,想在慶功宴上勺同一碗雞尾酒,是不是也都要一項一項申請,一個個去爭取?

事實上,這專壺的本身,就是在區隔「你(們)不能跟我們用一樣的」。所以上面這段實在太重要了,真想重複貼上三次。但我說再多,都不如請你進戲院看《關鍵少數》,因為這是一部輕快的,清晰的,把重要的議題講得淺顯易懂又甚至感人和熱血的電影。

1957 年,在冷戰進行了約莫十年的時間點,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上太空,這直接促成了美國成立太空總署(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, NASA),積極發展非軍事用途的航太機具,並在 1961 年因為甘迺迪的一席豪語:「我們要在六〇年代結束之前,把人類送上月球!」而把目標調整成更艱難的「載人上太空」。

彼時的 NASA 還沒有電腦的輔助,許多低階的運算工作是由計算人員(computers)手動處理的,其中不少是女性而且是黑人。事實上在六〇年代初,也就是第一批載人的水星計畫(Project Mercury)火箭在 1961 和 62 年成功地把美國人送上太空,乃至進入地球軌道飛行的前後,NASA 有三位傑出的黑人女性是業內赫赫有名,但圈外人和大眾根本不知道的。她們分別是凱薩琳戈柏(Katherine Goble Johnson),負責許多頂尖任務精密計算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;桃樂絲范恩(Dorothy Vaughan),第一個在 NASA 的前身美國航空諮詢委員會(NACA)擔任主管的非裔女性;還有瑪麗傑克森(Mary Jackson),NACA 與 NASA 的傳奇工程師之一。

《關鍵少數》所做的,即是把這三位歷史人物整合在一起,以那兩年的太空競賽分秒必爭的壓迫感作為背景,各自描寫她們追求專業認同,打破職場階級,爭取學歷身份的戲劇性過程。凱薩琳的精確計算天份是多項計畫、尤其阿特拉斯六號(Atlas 6)任務的重要依靠;桃樂絲則不只是幫同事們爭取權益,還成為第一個熟稔 FORTRAN 語言,導入 IBM 電腦運用的 NASA 程式設計師;瑪麗則是透過上訴法院,改變了原先不開放給女性就讀的學校規定,進而取得報考工程師的資格。這種種情節,除了鍛鍊專業,更重要的是對抗種族加性別的歧視,雖然不乏戲劇化的痕跡,但作為一段過往歷史的揭露,這樣加糖加冰是更好入口,又不失原味的。

這劇本還精巧地把三人設定成姊妹淘,由三位精彩的女星演來,渾然天成又有戲,讓人看得趣味盎然。其中戲份最多的是飾演凱薩琳的塔拉姬 P. 韓森(Taraji P. Henson),她這幾年以影集《嘻哈帝國》(Empire)裡的強悍女幫主席捲人心,如今在《關鍵少數》裡演出一個單純而有點害羞、很溫柔的高 IQ 少婦,差異之大和說服力之強,讓人根本讚嘆。演出桃樂絲的奧塔薇亞史班瑟(Octavia Spencer)則是這三人裡來頭最大的,她的銀幕魅力和俏皮的氣勢,跟這角色的戲劇設定實在非常搭。

也是因為史班瑟,讓人不可能不聯想到跟本片氣質相近,幫她拿下奧斯卡的《姊妹》(The Help),這兩部片從議題到口吻其實都頗像,事實上我還記得六年前看完《姊妹》的感想是:電影當然挺好,演員好情節好用意也好,但是種族平權的重要性,在現在這時代早就是檯面上所有人的共識了,這樣的故事現在再講,是否不如把焦點放到更當代的議題上,譬如性別少數者的平權,會更有思考性?

沒想到,誰知道,六年過後的現在,全球政治氣氛的紛紛右轉,顯露了那根本不是「所有人的共識」。但由這出發,讓我想提一個有趣的小發現:在《關鍵少數》裡飾演瑪麗的賈奈兒夢內(Janelle Monáe),她本人其實是個叫好又叫座的創作歌手,共得過六個葛萊美獎的提名,而她在戲裡的角色是三人之中最有「女人味」的,身段婀娜優雅,最讓男性傾倒。但是在戲外,她卻是出了名地以中性的燕尾服造型為標記,不但刻意在性向上保持神秘,還積極地投入 LGBTQ 族群的權益爭取。兩相對應,自然增添了我看這故事的層次感,以及寫這篇文章的企圖。

不難想像,《關鍵少數》將會是一部人見人愛的電影,故事有趣,人物發亮,配角們包括幾位熟悉的面孔,也都表現襯職。這是一段連美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歷史支線,其中說明的時代課題和精神,值得借鏡。最後我還想一提:在今年 CNEX 紀錄片影展的《翻轉性別碼》片中,曾經提到如今資訊產業的工程師性別比例大幅失衡,而背後的原因完全不是大家以為的什麼「男生天生比較有理科頭腦」,而是因為從八零年代開始,大眾文化所呈現出的「駭客」形象——不擅言語、有點自閉、但是非常聰明的男性——所造就的刻板。那片中也說,其實最早期的程式設計師是女性居多的,這在《關鍵少數》裡果然得到印證。

所以,別再相信什麼哪一種人比較適合、誰才可以做什麼工作的說法了。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,都是不一樣的,你能夠做什麼、想做什麼,只有自己才知道,只有試了才會明白。

 

【張硯拓】
影評人,1982年次,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評審,經營【時光之硯】部落格及粉絲頁十年,著有電影散文集《剛剛好的時光》。信仰:「美好的回憶是我的神。」

#The Help #姊妹 #關鍵少數 #歧視 #NASA #每週影評 #種族歧視 #性別 #時光之硯 #張硯拓 #電影

BIOS 通訊,佛系電子報

撰稿張硯拓
圖片提供福斯影片 20th century fox

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