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週影評|《妮嘉》:無可挑惕的真英雄神話
在好萊塢的商業戰場還沒被超級英雄霸佔之前,「英雄」這個詞曾經有另外的意義。它代表一群沒有超能力(或超多錢),但正義凜然到近乎理想化、根本虛幻的角色。其中可能有不受管束的紐約警探,有風流倜儻的英國特務,有陽剛味爆表的叢林戰士,還有愛冒險成痴的考古學教授。但也有些「凡人」,可能是不怕大企業威脅的律師,力抗種族暴力的隔壁阿伯,被無端捲入探險的呆子科學家⋯⋯
這些人共同的特徵是:到最後,都一律不在乎自己的安危。看完電影我們想,這就是英雄讓我們仰望,讓我們對人世醜惡中的一點點熱切炭火,還保持希望的原因吧?那是心靈寄託,卻同時也是虛構。
然後我們來說《妮嘉》(Neerja)。關於這部片的介紹要分兩個層次:首先,這是一部印度電影。整個印度的電影工業年產將近兩千部片,而每一回在影展看寶萊塢電影,讓那特有的樂觀繽紛的敘事、載歌載舞的悅目場面洗滌一番,也成為看藝術片中途的有趣儀式了。然而《妮嘉》證明了,這樣龐大的年產量不只讓印度擁有成熟的電影工業技術,當他們想拍一部「嚴肅」的、不幻想不過份溫情的劇情片,絕對可以拍得很好。
看完《妮嘉》第一時間的評價——不確定這樣說是否理想——是「這部片完全就像好萊塢電影!」妮嘉是個年僅二十二歲的印度女孩,她同時是個成功的平面模特兒,也是在航空公司受到重用的年輕空姐。然而,就在她升上座艙長的第一次值班,卻碰上恐怖份子劫機事件。於是憑著沉著、冷靜、勇氣和智慧,她負責安撫乘客,和暴徒周旋,甚至某種程度主導了場面。最後當事態失控,她又扮演了奮不顧身的角色,將人性的情操發揮到極致。
如此年輕,面對一般人一輩子幾乎不可能碰上的危機,卻能有此反應,而且不但是女性還貌美(兩大值得商榷的刻板標籤),這種種疊加,成為一個比好萊塢還好萊塢,近乎純粹的英雄神話。
但是,關於《妮嘉》的第二層真正認識,在於這根本是真實歷史改編。距今整整三十年前的 1986 年 9 月 5 日,泛美航空(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)一架編號 73,從孟買飛紐約的波音 747 班機,在途經巴基斯坦的喀拉蚩(Karachi)轉機的時候,遭四個恐怖份子挾持,在對峙了十七個小時之後,恐怖份子開火,一片混亂中造成二十人死亡,但也有三百五十九人安然存活。
二十二歲的妮嘉.巴諾特(Neerja Bhanot)就是那班飛機的座艙長。事發第一時間,她默默通報了駕駛艙,讓三位美籍的機長副機長成功撤離,預防飛機被迫起飛。接著在過程裡,包括帶領同仁在(應恐怖份子要求)收集乘客護照的時候,把美國護照藏起來(因為暴徒想拿美國公民開刀),以及在最後的混亂中負責打開逃生門、指揮所有乘客逃離(沒有第一個滑出去),再為了保護三個孩子犧牲自己⋯⋯這些都是史實。
多麼難以想像,近乎範本的英雄形象啊。劫機發生當下,距離妮嘉的二十三歲生日只剩兩天,事後她成為印度最崇高的國家獎章的最年輕受領者,也得到全世界無數獎項和追憶。這是個貨真價實的英雄,她的義行也的確被認識、被肯定了。一個年輕生命這樣犧牲自己,這背後的選擇和無私,我們多數人都只能完全佩服。
那之後,三十年過去了。三十年後的現在,我想台灣觀眾沒有人聽過這件事,沒有人料到這樣一部電影是史實。事實上參與拍片的人,從導演到女主角都很清楚,他們身負的是個神聖的任務。要向印度這一代觀眾介紹曾有一個如此美好,在那當下執行了如此純粹的人性義舉的人存在。於是回頭看這劇本,從上述那些史實出發,他們編寫出一整套溫暖、流暢的劇情血肉,讓人加倍疼惜這位核心人物。
《妮嘉》是一部很好看,而且時序在「現在」與「倒敘」間切換得行雲流水的電影。為了充實人物,編劇們用她的家人(父、母和兩位哥哥)接近完美的愛的形象,作為角色的溫暖背景,以一個就快論及婚嫁的男友充當調味料,同時更精彩地,以她(真實存在的)前一年短暫失敗的婚姻,那當中典型父權男性的糟糕嘴臉,帶出妮嘉「面對惡人壓迫,拒絕順從」的心理素質。
史實上的妮嘉在 1985 年,曾有過一段不到兩個月的 arranged marriage(父母安排的婚姻),最後因為無法適應而逃回娘家。電影裡,我們在倒敘中看到前夫罵她不會煮飯做家事,指責這是娘家沒把她「訓練」好,還說這樣晚餐在外購買的錢,要向岳父追討⋯⋯沙豬沙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層次。然我所想的是,在印度這個畢竟還偏保守的社會,以一部嚴肅(而且強調史實)的劇情片帶出(即使是很初階的)女權的思考,再加上這位女主角本身還是個模特兒(饒富意味的女性形象),後半更變身成一個「不聽話」的座艙長,再次挑戰「空姐」作為一種被物化凝視的身份典型⋯⋯
而且有憑有據。這樣的編劇意圖和手法,真好樣的!我真心鼓掌。
在此之外,妮嘉的家庭生活的和煦微光,和親友鄰居相處的色彩,一枚戒指、一封信、一塊巧克力和一幅廣告看板的意象象徵,都精準、流暢更動人。為了補足從劫機開始,到十七個小時後失控開槍的這段發展演變,劇本讓四個暴徒各有性格,在過程裡必然出現意見和認知不合,最後的混亂於是變得合理。而巴國當局面對談判,其實只有拖延、慌張、束手無策,既加重觀者的著急,也更凸顯第一線的女主角事蹟⋯⋯這種種,都是優秀的商業故事手筆。
臨出門前,媽媽問妮嘉過兩天的生日,要什麼禮物?她說我只要上次在菜市場看到的那件黃色洋裝就好。事件發生的過程,妮嘉的母親即使擔憂到魂都飛了,她還是說要出門,要去幫她買禮物。現實裡的妮嘉母親拉瑪.巴諾特度過了健朗的一生,一直到本片上映前才過世,她在片頭還跟觀眾打招呼,是個面帶笑容的開朗老婆婆。雖然再多的榮耀也抵不過讓女兒在世界上多留一天,但三十年過去了,看到她的義行帶來這麼多美好,老太太也許也釋懷了一點吧。
如今還有了這部電影,讓半個地球外的我們相信:英雄是真的存在的。這是美好的故事值得傳頌的理由。這更是商業電影激勵社會的優秀範例!
【張硯拓】
1982 年次,曾任資訊軟體工程師、產品企劃師,現嘗試寫作。經營部落格【時光之硯】多年,文章以電影心得為主;信仰:「美好的回憶就是我的神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