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週影評|《解憂雜貨店》:最終的選擇仍然要靠自己
如果這世界上真的有魔法存在,那一定是在人與人互相了解、溝通的意圖裡。這句話是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的席琳說的。但如果把它改成:「這世界上的魔法,存在於人跟人互相幫助的善意中」,我想也是沒錯的。對其他人付出關心,甚至無私地伸出援手,這不只對受幫助的人而言彷彿奇蹟,更會把溫暖的能量傳遞到世界裡,促成連鎖的正循環。
聽起來超浪漫對吧?但是在東野圭吾的《解憂雜貨店》(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),以及五年後改編上映的電影裡,想傳達的正是這股浪漫。片子開始於 1969 年的某個日本小鎮,浪矢老闆經營的雜貨店就在鎮上商店街的末尾,這家雜貨店提供「煩惱諮詢」的服務,任何人(大多是小孩子)都可以把大大小小、自己的人生難題寫給老闆,他會悉心地一一回覆,其中牽涉到個人隱私的,還會放在店門旁的牛奶盒。這些回覆來自老闆的人生智慧,有些是清清楚楚的「Yes or No」,有時候則是大方向,幫助發問者順路找到內心的聲音。
在此,浪矢老闆給我的感覺,比較不像博學的智者,而更像一個占星師,幫助你釐清心理與現況,但是最後的答案,還是要靠你自己找尋。如此一來,整個故事也從奇蹟和奇幻的基調,稍微拉了回來,導向真正要強調的「善意」了。這不是一群人被神寵幸的故事,是角色們各自找到內在的能量,挖掘人性可能的故事。
而就如上面所說,開場是 1969 年,更精確地說是那一年的7月21日——阿波羅十一號剛剛登上月球,這讓小鎮裡的孩子們都嚮往著飛上天。同樣的興奮也存在浦澤直樹《20 世紀少年》裡的那群孩子身上,由此可見這個歷史記憶,對那一代的日本人都意義深重(東野圭吾那一年十一歲,浦澤則是九歲)。《解憂雜貨店》的故事接下來跳往它的兩個主戰場:八〇年代的多位徬徨青年,以及 2012 年的三個成長在泡沫經濟時代、覺得被社會遺棄的孤兒院小偷身上,看他們各自尋找人生的方向,更跨越時空影響彼此的命運。在這兩個時空裡,前者的浪矢老闆已經把店收起來了,後者更是早就過世三十幾年。
在此,藉由一片鐵捲門的設定,把前後三十多年的奇幻空間串起來,其中的規則和感性意涵,要大家進場去體會。斉藤ひろし改編、廣木隆一導演的這個電影版,保留了東野圭吾大約三分之二的元素,串成三組各自付出(犧牲)/受到幫助的人物關係,三段之間彼此穿針,再由浪矢老闆的意念在外引線,最後當整體的架構浮現,是有震撼力量的。而就演出而言,則是各有特色的演員一字排開,雖然在一些小地方有著太滿的情緒,太銳角轉彎的情節或太偶像的演法,但這畢竟是一部日本商業片,有這些問題並不難想像。且有西田敏行和尾野真千子兩位演員在前後壓陣,想看演技的觀眾,還是能有寄託的。
在整個故事核心,最吸引我的,則是浪矢老闆的自問:「我自認數十年來,每一封信都是真心誠意回覆,希望能幫助對方的人生更好。但是,這麼多回信裡會不會有一些,對方照做了,結果卻是通往不幸?」我們都很熟悉這當下的失去,可能為未來的人生帶來其他美好緣分的邏輯,那麼這當下的正向力量,當然也可能通往未來的災苦。明白這點之後,怎麼還能夠放心給予他人的人生指導?
這反省非常有趣。因為在這背後,終究是思考著人生不能如己意,就算冥冥中自有安排,也無法在這一刻看清的事實。或甚至,更直接地說是:老闆再怎麼智慧比天高,也不等同於神,不是算命師,無法給予真正的命運預言。在故事裡,甚至真的有一條線——三十三年後的小混混與當年的少女之間,前者真的用時空穿越的設定「作弊」了,給予後者一系列預知,讓她飛黃騰達。這條線成為故事的骨幹,串起了一個正向循環。然而在末尾,它又要說:所有一切的成功,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。
命運真的能被改變嗎?伸出的援手真的能將他人拉起嗎?《解憂雜貨店》一方面很甜地表達:這世界只要感受到你的善意,終會給予回報;另一方面又要提醒你我命運不能被強求。其實,重要的或許不是幫助人的援手是不是真的拉起對方了,不是你給予的建議有沒有到位,而是這在幫助與受助者之間,牽起了一條緣分的線。再加上片中,浪矢老闆也說了:其實他們寫信來的時候,心中早就有了答案。給建議者並不真的是在為對方做決定,更多時候其實是扮演打氣的角色,告訴他:你既然知道該怎麼做,就不要猶豫了,好好去做吧!而無論對方是否聽進去了,最後的選擇,仍是他自己的意志所為。
到了電影末尾,每一條線都或直接或曲折地、繞了回來幫助那個發問者,或他真心關愛的人。終究命運可能只是你我的強加解讀,真正在形塑未來的不是哪隻無形的手,而是相信這個世界有善意存在、也願意以善意回應它的我們自己。
【張硯拓】
影評人,1982 年次,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評審,經營【時光之硯】部落格及粉絲頁十年,著有電影散文集《剛剛好的時光》。信仰:「美好的回憶是我的神。」